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是人类追求公平、正义与平等的永恒主题,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衡量尺度,是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目标。2022年2月3日,北京冬奥组委发布《促进性别平等承诺》(下文称《承诺》),在平等参赛和平等公正的宣传、为所有运动员和参赛者提供安全的体育运动环境、促进领导岗位和工作人员的性别平等、促进工作岗位的平等权益等四方面推动实现性别平等。
《承诺》的发布,不仅体现在中国体育事业发展中的性别差异不断缩小,女性运动力量展现勃勃生机,更是中国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切实落地的成果。中国始终坚持男女平等的宪法原则,将男女平等作为促进国家社会发展的一项基本国策,持续推进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。
《承诺》的发布,也是对国际奥委会性别平等目标的基本原则的贯彻。2021年11月16日,国际奥委会基于性别认同和性别差异提出公平、包容和非歧视准则,旨在营造安全公平的竞争环境。北京冬奥会积极践行国际奥委会关于“性别平等”和“包容性”目标,女性可以越来越多的在竞技性极强的项目中展现力量。数据显示,本届冬奥会的女性运动员参赛配额达到历届冬奥会最高,比例高达45.44%;女性运动员参与项目达到历届最多,新增项目充分考虑女性运动员平等参赛问题,新增女子单人项目2个、男女混合/团体项目4个,全部109个小项中女子项目达46个,男女混合/团体项目4个。
事实上,在奥运会创立初期,女性运动员并没有正式的参赛资格。长期以来,大众普遍认为女性在体力、速度、爆发力等方面逊色于男性,因此,运动场上的焦点往往偏倚于男性运动员。而伴随时代的发展,女性在冬奥赛场上崭露锋芒。1994年冬奥会,中国的3枚奖牌均由女性运动员获得。2002年以来,中国一度从奖牌榜的14位跃升至第7位,其中女性运动员贡献了绝大部分奖牌。
在体育竞技发展的今天,女性运动员数量、占比不断攀高。北京冬奥会不仅是女性运动员参赛配额达到历届冬奥会最高,而且在竞技后台,各类工作人员、志愿者的性别保障措施也得到了进一步落实。除了平等就业中的机会均等和同工同酬,女性工作人员的诊疗服务、心理咨询、生育待遇、投诉渠道等也获得切实保障。
北京冬奥会以体育运动为契机,积极推动社会全领域的性别平等,是冬奥史上一个划时代的进步。